2023年,美国一起集体诉讼揭露了保险业的“黑箱”:某车险公司通过AI算法,将邮政编码、购物记录等非传统因素纳入定价模型,导致少数族裔社区保费普遍高出30%。这并非孤例——从健康险到寿险,算法正在重塑保险定价的底层逻辑,而“数据偏见”正成为新的社会不公源头。
技术双刃剑:
精准定价:AI可分析10万+变量,实现“千人千面”保费,理论上能降低健康人群的交叉补贴成本;
隐形歧视:某健康险算法将“曾购买抗抑郁药”作为风险指标,导致抑郁症患者保费翻倍,即使他们已康复多年;
监管困境:欧盟《人工智能法案》要求保险算法透明可解释,但企业以“商业机密”为由拒绝公开模型细节。
中国实践:
银保监会2023年发布《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办法》,明确禁止算法“大数据杀熟”;
蚂蚁保“公平定价实验室”通过联邦学习技术,在保护用户隐私前提下检测模型偏见,已修正200余个歧视性变量。
伦理拷问:当保险从“互助共济”变成“精准筛选”,它是否背离了行业存在的初心?技术中立的外衣下,谁来守护弱势群体的保障权?